全部
表示全部包括在内
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——姜夔《扬州慢》
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你的话并不都对;都子(乞丐);都把势(总头目)
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
如:都是你老磨蹭,害得我们来晚了
用来加强语气,表示某事物极端的、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。
如:今天天气真怪,中午比早晨都冷
表示已经 。
如:茶都凉了,赶快喝吧!
另见 dū
(形声。从邑,者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市有关。本义:建有宗庙的城邑)
同本义 ,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,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,没有的叫邑
都,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——《说文》
距闰王百里为都。——《周礼》
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田畴秽,都邑露。——《荀子·富国》
又如:都鄙(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家(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亭(都邑中的传舍);都甸(都邑郊外之地)
邦国的都城,国都
国都曰都,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——《释名》
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——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秋九月,权迁都建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都门帐饮无绪。——宋· 柳永《雨霖铃》
又如:奠都;定都;故都;国都;京都(旧时称国都);旧都(故都);迁都;行都(旧时指临时的首都);都下(京都之下。即京城);都内(京城内的府库);都邑(首都);都辇(京师);都畿(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)
引申为城市
傅之其人,通邑大都。——王安石《报任安书》
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如:都道(都城的街道);都阃(都市郭门。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。阃:门坎);都庄(都城的大道)
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
凡造都鄙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注:“都鄙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界曰都。鄙所居也。”
邦都之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宰》。注:“四郊去国百里,邦甸二百里,家削三百里,邦县四百里;邦都五百里。”
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又如:都鄙,都家(周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)
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。明、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,图下分十庄,图有地保;图上设都,相当于区或乡
族长严振先,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,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头目,首领 。
如:都老(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);都长(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);都纂(总编纂);都鬼(迷信说法,阴间鬼的头领);都判官(迷信说法,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)
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。
如:都伯(统领百人的军官);都排(百人长。都是军队编制名称,唐和五代,都为千人,宋时缩为百人);都司(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,正四品);都尉(官名。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)
吏的俗称 。
如:都护(官名);都监(官名);都府(中央所属各部、府的长官);都校(五代时武官名);都将(后魏铸钱官);都统制(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始置);都察院(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);都老爷(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,御史的口头称呼);都头(州县的捕盗头目;总头目);都知(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)
建都
据天下之雄图,都六合之上游。——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聚集
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
都部者,都统其众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齐武王縯传》注
水泽所聚谓之都。——《水经注·水文注》
顷择其遗文,都为一集。——《文选·与吴质书》
又如:都居(水积聚的地方);都场(聚会的地方);都泽(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)
率领 。
如:都督(统率,率领);都部(统率兵众)
美好的样子
身长八尺,仪貌都雅。——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
不见于子都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。传:“世之美好者也。”
妻子衣服丽都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又如:都冶(美艳的样子);都雅(优美文雅的样子);都长(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);都鄙(文雅与卑陋)
大
军惊而怀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又如:都匠(大匠);都酿(大的酿造作坊);都坑(公共厕所);都灶(蒸炊用的大灶)
统统,完全
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
又如:都齐(完全,统统);都数(总数);都领(总领,总管);都邮(古指邮驿总站);都来(统统;总共;总计);都凡(总共)
另见 dōu
读音
dōu基础解释
1.表示总括,除疑问句外,所总括的成分放在“都”前。他无论干什么~很带劲儿。2.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~是昨天这场雨,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。3.表示“甚至”。今天一点儿~不冷。4.表示“已经”。详细解释
〈副〉
〈名〉
〈动〉
〈形〉
〈副〉
按字解释
Warning: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() in /home/wwwroot/conkoo.com/cidian.php on line 489
词典解释
都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 dū
① 名都市;城市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~予赵。”《扬州慢》:“淮左名~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” 又: 名专指京都、首都。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地面观察站于旧~。” ② 形优美;漂亮。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:“身长八尺,仪貌~雅。” ③ 叹表示赞美。《书·皋陶漠》:“皋陶曰:‘~!在知人,在安民’。” ④ 动总;汇总。《与吴质书》:“项撰其遗文,~为一集。” dōu
① 副 表示总括。全;尽《扬州慢》:“渐黄昏清角吹寒,~在空城。”《雁荡山》:“自岭外望之,~无所见。”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:“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~做了土。”
辨:都,京。“京”的本意是“大”。在先秦,“京师”连用才指国都,“京”指国都是后来的事。“都”本指大城市。汉以后才可指国都。
【都】11画 4762·71.dū ㄉㄨ 當孤切,平,模韻,端。魚部。㊀國都。書 説命中:“明王奉若天道,建邦設都。”疏:“立國謂立王國及邦國,設都謂設帝都及諸侯國都,總言建國立家之事。”㊁城邑。左傳 隱元年:“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先王之制,大都不過參國之一。”又 莊二八年:“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”㊂古代行政區劃名。1. 周禮 地官 小司徒:“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,九夫爲井,四井爲邑,四邑爲丘,四丘爲甸,四甸爲縣,四縣爲都,以任地事而令貢賦。”2. 管子 度地:“故百家爲里,里十爲術,術十爲州,州十爲都,都十爲霸國。”㊃ 唐 五代軍隊的一種稱號。新唐書二〇八 田令孜傳:“别募神策新軍,以千人爲都,凡五十四都,分左右爲十軍統之。”吳 楊行密有黑雲都,劉仁恭有定霸都,李克用有落雁都等。㊄聚,滙集。管子 水地:“人皆赴高,己獨赴下,卑也。卑也者,道之室,王者之器也。而水以爲都居。”注:“都,聚也。”水經注六 文水:“水澤所聚謂之都,亦曰瀦。”㊅居。文選 漢 東方曼倩(朔)答客難:“蘇秦 張儀壹當萬乘之主,而身都卿相之位。”㊆優美貌。詩 鄭風 有女同車:“彼美 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史記一一七 司馬相如傳:“相如之 臨邛,從車騎,雍容閒雅甚都。”㊇凡,總。文選 三國 魏 文帝(曹丕)與吳質書:“頃撰其遺文,都爲一集。”㊈於。文選 漢 司馬長卿(相如)封禪文:“揆厥所元,終都攸卒。”㊉感歎詞。書 皋陶謨:“皋陶曰:都!在知人,在安民。”姓。見 廣韻“模”。明史有 都勝,附 王信傳。2.dōu ㄉㄡ 當孤切,平,模韻,端。今讀如兜。魚部。全。三國志 蜀 趙雲傳 注引 雲别傳:“先主(劉備)明旦自來至 雲營圍視昨戰處,曰:‘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。’”子龍,雲字。
出处
引证
Warning: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() in /home/wwwroot/conkoo.com/cidian.php on line 533
故事
Warning: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() in /home/wwwroot/conkoo.com/cidian.php on line 550
造句
接龙
组词
dōu
1、[全都]quán dōu
全;都:人~到齐了。去年种的树~活了。
2、[都来]dōu lái
1.统统,完全。 2.总共;共有。 3.算来。 4.总是,老是。
3、[南都]nán dōu
1.地名。东汉 光武帝 的故乡在 南阳郡,郡治 宛 在京都 洛阳 之南,因称 宛 为 南都。在今 河南省 南阳市。汉 张衡 有《南都赋》,李善 注引 挚虞 曰:“南阳郡,治 宛,在京之南,故曰 南都。”唐 李白《南都行》:“南都 信佳丽,武闕 横西关。” 2.明 人称 南京 为 南都。如 吴应箕 记 南京 召试事,书名为《南都应试记》。清 顾炎武《赠于副将元剴》诗:“乍领射声兵,南都 已沦倾。”
4、[商都]shāng dōu
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。
5、[拔都]bá dōu
亦作“拔突”。蒙古语。意为勇士。
6、[玉都]yù dōu
1.道教称天帝的居所。 2.道教语。指身躯。 3.京城。
7、[百都]bǎi dōu
犹百城。各个城邑。
8、[北都]běi dōu
指今 北京市。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(公元1421年)由 应天(今 江苏 南京市)迁都 北京,正统 六年正式定都 北京,故 北京 亦称北都。清 吴伟业《观蜀鹃啼剧有感》诗序:“北都覆灭,西土沦亡。”清 顾炎武《赠潘节士柽章》诗:“北都一崩沦,国史遂中絶。”阿英《灯市》:“北都的灯市,起于初八,到十三而盛,十七终止。”
9、[五都]wǔ dōu
1.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。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王(齐宣王)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,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。”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五都之兵。”司马贞 索隐:“五都即 齐 也。按,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。” 2.古代的五大城市。所指不一。(1)汉 以 洛阳、邯郸、临菑、宛、成都 为五都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,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、邯郸、临甾、宛、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。”(2)三国 魏 以 长安、谯、许昌、邺、洛阳 为五都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文帝纪》“改 许县 为 许昌县”裴松之 注引《魏略》:“改 长安、譙、许昌、鄴、洛阳 为五都。” 3.五方都会。泛指繁盛的都市。《文选·宋玉<登徒子好色赋>》:“臣少曾远游,周览九土,足歷五都。”李善 注:“五都,五方之都。”唐 韩愈《赠张童子序》:“自朝之闻人,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,皆厚其餼赂。”清 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二十:“五都黍尺无人校,抢攘廛间一饱难。”
10、[都船]dōu chuán
汉 执金吾属官。执掌治水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廷尉收 嘉 丞相 新甫侯 印綬,缚 嘉 载至都船詔狱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中尉……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执金吾。属官有中垒、寺互、武库、都船四令丞。”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:“都船狱令,治水官也。”
11、[都知]dōu zhī
1.旧时妓院中的班头,分管诸妓。唐 孙棨《北里志·郑举举》:“同年 卢嗣业 诉醵罚钱,致诗於状元曰:未识都知面,频输復分钱。”原注:“由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,分管诸妓,俾追召匀齐。” 2.教坊歌师。《宋史·乐志十七》:“大中祥符 五年,因鼓工 温用 之请,增《龟兹》部,如教坊。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。有指挥使一人、都知二人、副都知二人、押班三人、应奉文字一人,监领内侍二人。” 3.五代、宋 殿前武官名,属殿前司。《新五代史·唐臣传·安重诲》:“遣殿直都知 范氲 以金带袭衣、金鞍勒马赐 彦温(杨彦温)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六》:“﹝骑军﹞诸班有都都虞候指挥使、都军使、都知、副都知、押班。”宋 孔平仲《孔氏谈苑》卷一:“太祖 朝,都知、押班皆以供奉官为之。” 4.对店小二客气的称呼。金 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店都知,説一和,道:‘国家修造了数载餘过,其间盖造的非小可,想天宫上光景,赛他不过。’”《古今小说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》:“店都知见贵人许多日不曾见得 符令公,多口道:‘官人,你枉了日逐去俟候,李 部署要钱,官人若不把与他,如何得见 符令公?’”
12、[仲都]zhòng dōu
方士 王仲都 ,相传为 汉元帝 时 汉中 道士,能忍寒暑。《水经注·渭水》引 汉 桓谭 《新论》:“乃以隆冬盛寒日,令袒载駟马,于 上林 昆明池 上环冰而驰。御者厚衣狐裘寒战,而 仲都 独无变色,卧于池臺上,曛然自若。夏大暑日,使曝坐,环以十炉火,不言热,又身不汗。”后用以为典故。 三国 魏 嵇康 《答难养生论》:“ 仲都 冬倮而体温,夏裘而身凉, 桓谭 谓偶耐寒暑。”《宋书·后妃传·孝武文穆王皇后》:“ 王偃 无 仲都 之质,而倮露於北阶; 何瑀 闕龙工之姿,而投躯於深井。” 唐 杨损 《临刑赋》:“圣主何曾识 仲都 ,可嗟社稷在湏臾。市东便是神仙窟,何必乘舟泛五湖。”
13、[都缦]dōu màn
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以横幅布绕腰的一种服饰。
14、[邺都]yè dōu
古都邑名。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。春秋时齐桓公始筑,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。汉代后为魏郡治所。建安十八年(213)曹操为魏王,定都于此。曹丕代汉迁都洛阳,邺都为五都之一。北朝的北齐也曾于此定都。自曹操至北齐,此地长期是中原地区最繁荣富庶的都会之一。
15、[都卢]dōu lú
1.古国名。在 南海 一带。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非 都卢 之轻趫,孰能超而究升。”李善 注:“《汉书》曰: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。《太康地志》曰:都卢国,其人善缘高。”晋 傅玄《正都赋》:“都卢 迅足,缘脩竿而上下。” 2.借指 都卢国 人。唐 元稹《再酬复言》诗:“顾我小才同培塿,知君险鬭敌 都卢。” 3.古代杂技名。今之爬竿戏。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:“﹝ 武帝 ﹞作《巴俞》都卢、海中《碭极》、漫衍鱼龙、角抵之戏以观视之。”颜师古 注:“晋灼 曰:‘都卢,国名也。’李奇 曰:‘都卢,体轻善缘者也。’”清 陶炜《课业馀谈·乐》:“都卢,缘高戏也。都卢,国名,其人体轻而善缘也。”清 丘逢甲《书事迭前韵》之四:“都卢场闢万人观,民力东南近已殫。” 4.微笑貌。清 钱谦益《宋玉叔<安雅堂集>序》:“羣儿论雹为珠,论珠为雹,喧呶聒耳,都卢一笑而已。”清 钱谦益《尹孔昭墓志铭》:“间有妨难,都卢一笑而已。” 5.统统。唐 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五嫂曰:‘张郎 太贪生,一箭射两垜。’十娘则谓曰:‘遮三不得一,觅两都卢失。’”唐 白居易《赠邻里往还》诗:“骨肉都卢无十口,粮储依约有三年。”宋 贺铸《送周开祖出守鄱阳》诗:“鄱阳 不乏江山助,高兴都卢属 谢公。”
16、[都门]dōu mén
1.京都城门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兵从 宣平城门 入,民间所谓 都门 也。”颜师古 注:“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。”唐 韩愈《丰陵行》诗:“羽卫煌煌一百里,晓出都门葬天子。”宋 柳永《雨霖铃》词:“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” 2.都中里门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:“元皇帝 时,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,私作都门,早闭晚开。羣小患之。” 3.借指京都。元 揭傒斯《送宋少府之官长洲》诗:“白髮 长洲 尉,都门万里船。”清 顾炎武《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》诗:“两年相遇都门道,只有 王生 是故人。”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崔秀才》:“忽有 崔元素 者,投一刺,刘 接见。询其邦族,曰:‘山东 临胊 秀才也,游都门二十年矣。’”
17、[军都]jūn dōu
1.军中战友。唐 韦元甫《木兰歌》:“门前旧军都,十年共崎嶇。本结兄弟交,死战誓不渝。今者见 木兰,言声虽是颜貌殊。” 2.山名。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境。康有为《过昌平城望居庸关》诗:“时平堡堠生青草,欲出 军都 弔鬼雄。”舒芜 等注:“军都,山名,居庸关 即在其上。”
18、[都广]dōu guǎng
1.古代传说中的地名。 2.古代国名。
19、[都君]dōu jūn
1.古称诸侯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謨盖都君咸我绩。”孙奭 疏:“都君,即 象 称 舜 也。然谓之都君者,盖以 舜 在侧微之时,渔 雷泽,一年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,故以此遂因为之都君。”清 顾炎武《日知录·君》:“人臣称君,自 三代 以前有之。《孟子》:‘象 曰:謨盖都君。’”黄汝成 集释引 阎若璩 曰:“是时,舜 已为诸侯,故曰都君,非人臣也。”明 吕天成《齐东绝倒》第一出:“虞帝 做都君时,瞽叟 怎么要害他?” 2.指帝王。明 李贽《富国名臣总论》:“独有富商大贾,羡天子山海陂泽之利,以自比于列侯都君,而不以佐国家之急,果何説乎?”
20、[都养]dōu yǎng
为众人做饭烧菜。
21、[都幙]dōu mù
古代 湘 贵 地区少数民族酋长对其所部头领的称呼。
22、[都胜]dōu shèng
1.花名。 2.牡丹的一种。 3.菊花的一种。 4.芍药的一种。 5.山茶品种名。
23、[都郡]dōu jùn
郡城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 崔正熊 诣都郡,都郡将姓 陈 ,问 正熊 :‘君去 崔杼 几世?’”
24、[都佼]dōu jiǎo
犹首要。
25、[都廐]dōu jiù
大厩,御马房。
26、[嫮都]hù dōu
艳丽。
27、[信都]xìn dōu
复姓。
28、[都部]dōu bù
统率兵众。
29、[都省]dōu shěng
1.汉以仆射总理六尚书,谓之都省。 2.都察院。
30、[都功]dōu gōng
亦作“都工”。道教职称。
31、[都保]dōu bǎo
宋神宗 熙宁 时 王安石 创行保甲法,以十家为一保,五十家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。
32、[都授]dōu shòu
谓集中诸生讲授经义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 胡常 与 方进 同经…… 方进 知之,候伺 常 大都授时,遣门下诸生至 常 所问大义疑难,因记其説。” 颜师古 注:“都授,谓总集诸生大讲授也。”
33、[都咸]dōu xián
亦称“都咸子”。果树名。
34、[都数]dōu shù
总数。
35、[都纲]dōu gāng
西藏 喇嘛的诵经室。
36、[遗都]yí dōu
指前朝都城。
37、[都波]dōu bō
见“都播”。
38、[都场]dōu chǎng
1.众人聚会娱乐的广场。 2.宋代官茶盐专卖机构的营业处所。
39、[都俞]dōu yú
见“都俞吁咈”。
40、[都抹]dōu mǒ
方言。嘟起嘴巴不吭声。
dū
1、[都市]dū shì
大城市。
2、[首都]shǒu dū
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,是全国的政治中心。我国首都是北京。
3、[都城]dū chéng
首都。
4、[古都]gǔ dū
古代的都城:~洛阳。
5、[大都]dà dū
1.元代的首都。故 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城北近郊的一部分。都城规模宏大,为当时世界少有。 2.副词。大多。
6、[中都]zhōng dū
1.京都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漕转 山东 粟,以给中都官。”司马贞 索隐:“中都,犹都内也。”《宋书·索虏传》:“使中都有鸣鸞之响,荒餘怀来苏之德。”宋 王安石《乞制置三司条例》:“远方有倍蓰之输,中都有半价之鬻。” 2.指一般城市。五代 陈陶《泉州刺桐花咏》之三:“只是红芳移不得,刺桐屏障满中都。”
7、[国都]guó dū
首都。
8、[名都]míng dū
1.著名的城市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伐 秦 非计也,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,与之伐 齐。” 2.著名的都城。汉 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若乃观其四郊,浮游近县,则南望 杜 霸,北眺 五陵。名都对郭,邑居相承。”三国 魏 曹植《名都篇》诗:“名都多妖女,京洛 出少年。”唐 皇甫湜《送丘儒序》:“怀贝玉以之名都之肆,未有而不售者也。”清 查慎行《渡漳河》诗:“天垂旷野名都壮,地入中原战垒多。”如:北京、西安、洛阳、开封、南京、杭州 为我国古代六大名都。
9、[乐都]lè dū
康乐之都。
10、[迁都]qiān dū
迁移国都。
11、[建都]jiàn dū
建立首都;把首都设在某地。
12、[三都]sān dū
1.三个都城。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,皆建城拟于国都,季孙 之 费、孟孙 之 成、叔孙 之 郈,称三都。《左传·定公十二年》:“仲由 为 季氏 宰,将堕三都。”杜预 注:“三都,费、郈、成 也。” 2.三个都城。指 战国 赵、卫、魏 三国的都城。《吕氏春秋·无义》:“五大夫功非不大也,然不得入三都。”高诱 注:“三都,赵、卫、魏。” 3.三个都城。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,长安 为西都,宛 为南都,合称三都。 4.三个都城。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、吴 都 建业、魏 都 邺。《文选·谢灵运<会吟行>》:“两京愧佳丽,三都岂能似?”李善 注:“三都,蜀、吴、魏 也。” 5.三个都城。指 蜀 之 成都、广都、新都。晋 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蜀 以 成都、广都、新都 为三都,号名城。”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,蜀 有三都,谓 成都、广都,此其一焉。” 6.三个都城。唐 都 长安,显庆 二年(657年)建 洛阳 为东都,天授 元年(690年)建 晋阳 为北都,与 长安 合称三都。 7.指 晋 左思 所著《三都赋》。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左思 奇才,业深覃思,尽鋭於《三都》,拔萃於《咏史》,无遗力矣。”唐 齐己《移居》诗:“欲问存思搜抉妙,几联诗许敌《三都》。”明 沉鲸《双珠记·假恩图色》:“失意赋《三都》,驻足将军树。”清 彭极《得爰琴兄都门信》诗:“牀头宝剑泣鱼肠,赋就《三都》价未偿。” 8.三种山都。山都,动物名,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。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。清 周亮工《夜登杭川城楼有感》诗之四:“亲心万里苦相关。”原注:“汀(福建 长汀)治初造,砍大树千餘。其树皆山都所居。山都有三种:下曰猪都,中曰人者,其高者为鸟都。即如人形而卑小,男妇自为配偶。猪都皆身如猪;鸟都人首能言,闻其声不见其形;人都或时见形。当伐木时,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,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。树仆,剖其中,三都皆不能化,执而煮之於鑊内。”
13、[都督]dū du
古代官名。魏晋以 后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,都督是地方军政长官。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。清初废。辛 亥革命时各省曾设都督,是省的最高军政官职。
14、[定都]dìng dū
确定首都(在某 地)。
15、[洪都]hóng dū
江西省 南昌市 的别称。隋、唐、宋 时 南昌 为 洪州 治所,唐 初曾在此设都督府,因以得名。唐 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南昌 故郡,洪都 新府。”《醒世恒言·马当神风送滕王阁》:“洪都 风景最繁华,彷彿参差十万家。”郭沫若《访南昌》诗:“洪都 三十八年前,革命风雷震九天。”
16、[天都]tiān dū
1.天空。 2.帝王的都城。 3.星名。属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。 4.安徽黄山高峰名。
17、[丽都]lì dū
华丽;华美。
18、[东都]dōng dū
1.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。(1)商 代指 商丘,在 殷(殷墟)之东。故址在今 河南省 商丘县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封畛土畧……取於 相土 之 东都,以会王之东蒐。”杨伯峻 注:“相土,殷商 之祖。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‘后相 即位,居 商丘。’则,相土 之 东都 为今 河南 商丘县。”一说指 帝丘(今 河南省 濮阳县)。参阅《通鉴地理通释》卷四。(2)西周 指 洛邑,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。在 镐京 之东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昔 成王 合诸侯城 成周,以为 东都,崇 文 德焉。”(3)东汉 都 洛阳,在 西汉 京都 长安 之东。汉 班固 有《东都赋》。(4)隋唐 时指 洛阳。时京都在 长安。《隋书·炀帝纪上》:“﹝ 大业 五年春正月﹞戊子,上自 东都 还京师。”《新唐书·高宗纪》:“﹝ 显庆 二年十二月﹞丁卯,以 洛阳宫 为 东都。”(5)南唐 指 广陵,在 建康 之东。故址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。宋 陆游《南唐书·烈祖纪》:“﹝ 昇 元 元年﹞以 建康 为 西都,广陵 为 东都。”(6)元 代指 大梁。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。清 侯方域《定鼎说》:“胜国有三都焉:冬春居 大都、东都 …… 东都 者,大梁 也。” 2.代指 东汉。唐 韩愈《荐士》诗:“五言出 汉 时,苏 李 首更号。东都 渐瀰漫,派别百川导。”明 宋濂《张侍讲<翠屏集>序》:“文之难言久矣。周 秦 以前,固无庸议。下此唯 汉 为近古,至於 东都 则渐趋於綺靡。” 3.长安 东都门 的省称。汉 疏广 与侄 受 同时退隐,满朝百官祖饯于 东都门 外,后以“东都”谓致仕或饯别之地。《南齐书·徐孝嗣传》:“世祖 问 俭 曰:‘谁可继卿者?’俭 曰:‘臣 东都 之日,其在 徐孝嗣 乎!’”《文选·江淹<别赋>》:“帐饮 东都,送客 金谷。”李善 注引 苏林 曰:“长安 东都门 也。”参见“东都门”。
19、[蜀都]shǔ dū
古代 蜀国 的都城。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。汉 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:“至于 蜀 都,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,儼然造焉。”晋 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夫蜀都者,盖兆基於上世,开国於中古。”元 虞集《张令鹿门图》诗:“老我不乐思 蜀 都,人言 嵩 阳好隐居。”
20、[陪都]péi dū
旧时在首都以外另设的一个首都。
21、[都尉]dū wèi
1.官名,次于将军的军官。 2.吴广为都尉。--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 3.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。--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
22、[仙都]xiān dū
1.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。 2.山名。在今浙江省缙云县。高六百丈,周三百里,本名縉云山。
23、[都司]dū sī
指都指挥使司,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。
24、[都护]dū hù
古代官名。汉宣帝 设西域都护,为统领西域的长官。唐在边境设六大都护府,管边防、行政和各族事务。元代为主管畏吾 儿(维吾尔)族与汉族间诉案的司法官。明废。
25、[都统]dū tǒng
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。
26、[旧都]jiù dū
故都。
27、[酆都]fēng dū
地名,在重庆。今作丰都。
28、[郢都]yǐng dū
春秋、战国 时 楚 国都。故址在今 湖北 江陵 东北。
29、[吴都]wú dū
1.指 春秋 吴国 的都城。在今之 江苏 苏州。南朝 宋 鲍照《舞鹤赋》:“入 卫国 而乘轩,出 吴 都而倾市。” 2.指 三国 吴 的都城 建业。即今 江苏 南京市。《文选·左思<吴都赋>》刘逵 题解:“后汉 末,孙权 乃都於 建业,亦号 吴。”
30、[西都]xī dū
1.古都名。(1)周武王 都 镐,至 成王 时别营 洛邑 为 东都,因称 镐京 为 西都。《诗·小大雅谱》:“小雅大雅者,周 室居 西都 丰 镐 之时诗也。”(2)新莽 始建国 四年(公元12年)建 洛阳 为 东都,因称 常安(新莽 改 长安 为 常安)为 西都。(3)东汉 都 洛阳,因称 西汉 旧都 长安 为 西都。汉 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汉 之 西都,在於 雍州,实惟 长安。”(4)唐 显庆 二年(657年)以 洛阳 为 东都,因称 长安 为 西都。(5)唐 宝应 元年(762年)以 凤翔府 为 西都,不久罢。(6)五代 梁 开平 元年(907年)建都 开封府,号 东都,因改 唐 东都 河南府 为 西都。(7)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(923年),复以 京兆府 为 西京,又称 西都,至 晋 天福 三年(938年)罢。(8)五代 吴 都 江都府,至 南唐 改都 江宁府,因称 江都府 为 东都,江宁府 为 西都。宋 陆游《南唐书·烈祖纪》:“以 建康 为 西都,广陵 为 东都。”(9)北宋 以 洛阳 为陪都,因在 开封 西,故称 洛阳 为 西都。宋 梅尧臣《闻欧阳永叔谪夷陵》诗:“共在 西都 日,居常慷慨言。” 2.西汉 的代称。
31、[下都]xià dū
1.即陪都。于京都之外,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。列朝所指不一。(1)西周 都 镐京,以 雒邑(今 河南 洛阳 故城)为下都。宋 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五:“《洛誥》序云:‘周公 往营 成周’,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。河南,成周 之王城也;洛阳,成周 之下都也。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,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。”(2)西晋 都 洛阳,东晋 称 建业(今 江苏 南京市)为下都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。人久闻其名,观者如堵墙。”(3)北齐 都 邺,以 晋阳(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)为下都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五五引《晋书》。(4)北宋 都 开封,以 洛阳 为下都。 2.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西南四百里,曰 昆仑之丘,是实为帝之下都。”唐 武则天《归和》诗:“言旋云洞兮躡烟途,永寧中宇兮安下都。”
32、[都甸]dū diàn
都邑郊外之地。
33、[山都]shān dū
兽名。又称豚尾狒狒,是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。
34、[行都]xíng dū
旧时指临时的首都。
35、[都柱]dū zhù
粗大的柱子。都,大。
36、[谷都]gǔ dū
鼓起;撅起。表示不高兴或生气的样子。
37、[都鄙]dū bǐ
1.周 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以八则治都鄙。”郑玄 注:“都鄙,公卿大夫之采邑,王子弟所食邑。”孙诒让 正义:“凡公卿大夫贵戚有功德,得世禄者,皆颁邑以为其禄,是谓采邑;在王子弟无官者,虽无禄,而得以恩泽食邑。” 2.京城和边邑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子产 使都鄙有章。”杜预 注:“国都及边鄙。”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天夺吾食,都鄙荐饥。”韦昭 注:“都,国也,鄙,边邑也。”借指全国。宋 苏辙《西掖告词·张元方权发遣府界提点》:“然朝廷置使以纠察政刑,则与诸道比。盖所以详治都鄙,而仪刑四方,不可不慎也。” 3.美好和丑陋。《文选·马融<长笛赋>》:“是以尊卑都鄙,贤愚勇惧。”李善 注:“毛萇《诗传》曰:‘子都,世之美好者;鄙,陋也。’”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第五章:“贫富相耀,都鄙相惊,贵贱相形,愚智相倾。”
38、[都畿]dū jī
1.京都及其周围地区。晋 皇甫谧《<三都赋>序》:“而却为 魏 主述其都畿弘敞丰丽,奄有诸华之意。”唐 白居易《议罢漕运可否策》:“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,故岁漕 山 东穀四百万斛,用给京师。”《新五代史·前蜀世家·王建》:“唐 室多故,东方诸镇,兵接都畿,公当归相天子,静中原以固根本。” 2.唐 道名。辖今 河南省 西部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一》:“开元 二十一年,又因十道分 山南、江南 为东西道,增置 黔中道 及 京畿、都畿,置十五採访使。”清 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历代州域形势·唐》:“明皇 增饰旧章,分十五道,曰 京畿,曰 都畿 ……曰 岭南。”原注:“都畿,治 东都,河南 陕、汝、郑、怀 等州属焉,分 河南 道置。”
39、[都领]dū lǐng
1.总领,总管。 2.要领,要诀。
40、[都堂]dū táng
1.唐尚书省署居中,东有吏、户、礼三部,西有兵、刑、工三部,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,称为都省,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。 2.明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、副都御史、佥都御史。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、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,亦称都堂。
近义词
dōu
1、[全]quán
1.完备;齐全:这部书不~。东西预备~了。棉花苗已出~。 2.保全;使完整不缺:两~其美。 3.整个:~神贯注。~家光荣。~书十五卷。 4.完全;都:~不是新的。不~是新的。他讲的话我~记下来了。 5.姓。
2、[皆]jiē
都;都是:比比~是。尽人~知。有口~碑。放之四海而~准。